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行政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改革创新,强化整体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进展。
一、全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一)行法治之路,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更加有力
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活动,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校主体班次,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1200余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实现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全覆盖。深化政校合作模式,与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合作共建“芜湖市法治研究院”,深入开展法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涉外法治建设等专项研究。
高位谋划统筹部署。印发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实施方案,明确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等“六个全面”38项具体任务,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将完善府院府检联动、深入推进政府履约践诺等任务纳入市政府重点工作,定期督办完成情况。严格落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开展“法治为民办实事”活动,提升法治为民工作实效。狠抓法治建设“一规划两方案”实地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整改抓落实促提升。建立法治督察与政治巡察、政府督查、执法监督、法律监督协作配合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关键少数”示范引领。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决履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市政府党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学习宪法、民法典、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法律法规,邀请实务专家作《规范行政执法 优化营商环境》专题报告,引领各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举办学习宣传贯彻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十个一”系列活动,制定《芜湖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清单(2024年)》,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述法,采取“口头+书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述法全覆盖,压紧压实法治政府建设责任。
(二)循法治之矩,政府依法决策敢为善为
高质量推进立法制规。出台全国首部算力规章《芜湖市建设算力中心城市促进办法》,积极推进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立法,以高质量立法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制定《芜湖市市区机动车停车场管理办法》,助推芜湖“幸福之城”建设。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芜湖市城市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芜湖市爱国卫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部,制定、修改政府规章3部。坚持开门立法,有效发挥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法律咨询专家作用。深入开展《芜湖市快递管理办法》立法后评估,确保立法“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严要求规范决策程序。制定并公布芜湖市水文管理办法等7个年度市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1+N”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市、县、镇三级审查政府重大行政决策2940件,提出意见8740余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事项、重大决策事项合法性审查率100%。深入推进镇(街)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建设,形成以“司法所为镇(街)合法性审查主体,党政办等内设机构配合”,覆盖全市71个镇(街)的审查格局。
实举措强化监督管理。建立行政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制度,深入推进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专项清理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共废止失效37件、修改4件。严格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2024年度共备案市政府部门、县市区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44件,实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三)积法治之势,政府职能依法全面履行
简政放权,为企业减负。制定《芜湖市优化涉企执法司法环境改革工作举措》,清单化推进实施“新入经营主体合规告知、推行善意文明执行、常态化开展信用修复”等10项任务举措。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发布首批“免提交清单”193项,其中直接取消27项、告知承诺166项。整合航运审批服务要素,推出“开航一件事”,实现“一次受理、一窗发证”。在全省率先设立“办不成事”反映工作室,协调解决群众企业近60个“疑难诉求”。打造“信服鸠兹”城市信用品牌,一份信用报告替代40个部门证明。实施“首席审批师”改革,办理时效优化率达84.6%。建立“一站式”长江航运综合服务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优化服务,为群众解忧。依托全省首家市级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100余项公共法律服务事项“一站式”供给,年均法律服务供给3.5万余次。深入实施“智慧+”法律服务工程,加快形成“10分钟法律服务圈”,搭建芜湖仲裁系统,创设公证电子证据服务平台。打造“法务沙龙”平台,在法治框架下构建“企业出题+专家阅卷+部门订正”模式,有效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疑难杂症”。常态化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好评率达99.99%,按期整改率100%。
创优环境,为发展提速。着力打造“法润江城 营商芜优”品牌,组建“十大新兴产业法律服务团”,深入奇瑞、三只松鼠、藦卡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企业,提供法律意见、法律咨询等1200余件(次)。深化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累计上线政策1106项、兑现资金约50.21亿元;招商引资合同履约监管信息系统录入合同2950份,提出履约监管意见682条、督办意见299条,获评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培育)案例。构建综合监管、纪法联动、数智监管三位一体的招标投标监管模式,国家发改委《发展改革情况通报》刊发推广。探索空壳公司监督治理“一件事”改革,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空壳公司清理,提前预防并严厉打击涉税、网络黑产等犯罪行为。
(四)聚法治之力,行政执法质效显著提升
深化行政执法改革,让执法更有温度。全面推行“综合查一次”改革,制定并发布重点检查事项清单和年度检查计划,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借助“智慧督”“检查码”平台,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联合监管,推动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交叉执法”等难题。打造“非现场执法”监管新模式,“智慧卫监”入选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举措。推出市场监管领域免罚清单4.0版,入选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行风建设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优秀实践案例,2024年,芜湖市轻微免罚案件共计1348件、免罚金额2600余万元。
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让执法更有力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案卷评查和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整治。2024年,累计评查全市20余个执法领域2100余本行政执法案卷。紧盯重点领域执法,查办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等各类违法案件5625件,其中查办知识产权领域侵权违法案件167件,市场主体和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强化行政执法业务培训,开展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培训,2024年度芜湖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94.9%,位居全省第二。全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业务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个人双桂冠。
织密行政执法监督网,让执法更有尺度。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芜湖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推进全市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健全完善。推深做实司法部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合作机制试点,“智慧督”平台累计归集人民网留言板块、12345电话热线等问题线索18万余条,发布指导案例157个。扎实开展涉企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和监督、“执法司法创优年 砥砺2024”等专项行动,健全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做好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使行政裁量权。
(五)筑法治之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创优
“多维发力”化解行政争议。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打造芜湖市行政复议服务中心和审理中心。创新打造“往前走一步、中间评一步、往后看一步、事后想一步”四步调解法,将调解贯穿行政复议全过程,全年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381件,化解率40.45%,位居全省第一。行政复议案结事了率达91.57%,居全省前列。在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行政复议服务点,推动行政复议申请渠道下沉、服务前移。依托全省首个行政机关智慧应诉系统,持续保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主要负责人出庭率提高至55.33%。
“多措并举”推进涉外法治。深化拓展国际贸易服务法律供给,出台《芜湖市推进涉外法律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形成“1+N+1”涉外法律服务格局。探索建设跨省域合作“云上法务区”,对接上海共同设立“临港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公共法律服务站,加入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加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力度,组建芜湖市涉外法律服务团,有力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
“多管齐下”开展法治宣传。举办全省“宪法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承办首届长三角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展出长三角地区非遗法治文化作品74类160余件(组),推动非遗文化与法治深度融合发展。实施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全面推进示范基地提档升级。成立全省首个企业普法馆,打造助企一站式“学法超市”,不断扩大法治文化阵地覆盖面。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公民与法——芜湖普法之声》全年开展36期法治节目。
“多元联动”促进纠纷化解。聚焦海事海商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全力打造海事海商调解中心,努力营造公正、高效、透明的法治化海商营商环境。深入实施“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培养法律明白人1.32万人。建立覆盖镇(街)、村(居)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993家,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75家,全年受理人民调解案件41094件,调解成功率99.7%。
二、存在的短板弱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短板弱项主要表现在:一是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不够完善、文件备案不够规范的情况;二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执法队伍能力水平、执法力量有待提高;三是涉外法治工作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夯实。
2025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政府系统依法行政能力,着力在“综合查一次”、创优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涉外法治等重点工作上持续攻坚、谋求实效,以高水平法治引领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聚力打造创新之城、汽车之城、智算之城、枢纽之城、欢乐之城、幸福之城提供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