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多点发力汇聚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芜湖市司法所建设呈现“党政重视、部门支持、齐抓共管、共建共治”良好格局,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平安芜湖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凸显。2024年,芜湖市司法局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集体,南陵县许镇司法所获评全国模范司法所,南陵县籍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鸠江区沈巷镇预防化解征地拆迁矛盾“三问”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无为市、南陵县、湾沚区司法局被评为全省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统筹谋划,吹响高质量发展“冲锋号” 。高站位谋划调度。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先后召开全市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启动会、专项提升会,为司法所高质量发展明晰方向路径、压实责任。以市委依法治市办名义印发《全市司法所工作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18项重点工作任务及细化举措,现已基本完成。紧扣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评定标准,以高效服务中心大局为基础,形成依法治市背景下芜湖市司法所建设和发展路径专题报告报党委政府。围绕司法所建设,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和责任清单,“一所一策”全部整改销号。高标准党建引领。坚持“司法行政讲政治、业务工作重党建”,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到司法所工作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组织全市司法所长每年进行政治轮训,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首训课程和任务。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与县(市、区)司法局、镇(街道)等联合成立党支部,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规范设置和党员纳入有效管理“三个全覆盖”,全市建立联合党支部65个。高要求推深做实。将司法所“一所六站点”建设、专职人民调解员配备、经费保障等内容纳入市委平安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市考核内容,全面压实乡镇(街道)“一把手”责任,推动司法所建设落实落地。出台市司法局机关干部常态化联系县(市、区)司法局及司法所实施方案,连续三年组织机关干部深入基层一线,采取直接参与、直接联系、直接服务等形式参与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出问题解决建议169条,推动全市司法所整体工作提质增效。组织开展实地观摩学习,推动县区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全市30个司法所被评为“省级示范司法所”。
法治护航,助力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紧扣法治建设“主线”。在全省率先开展镇街合法性审查规范化建设改革工作,推动基层重大行政决策依法合规。组建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体,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等力量为辅助的合法性审查队伍,司法所所长列席镇(街)会议,全市71个镇街已实现镇街合法性审查覆盖率100%。近年来,累计为基层政府提出法律意见建议6811条,协助基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320件,指导制定村规民约330件。以市政府规章名义出台芜湖市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编制《基层司法所协助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指引》《基层司法所协助开展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指引流程图》,明确司法所协助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综合查一次”试点改革,乡镇(街道)执法能力、效能得到有效提升。以基层司法所为依托,创新设立行政争议法律咨询点、行政复议服务点,行政复议咨询、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布局法律服务“长线”。深化智慧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以司法所为依托打造“10分钟法律服务圈”,在镇建“站”、在村筑“室”、借“网”入户,“线下实体平台建成率、网络店铺开通率”两个100%,形成以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支点的四级联动服务网络,提供 “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群众“足不出户、人不离村”就能享受各类法律服务产品2200余件。紧扣“一所六站点”建设目标,在全市司法所设立公证协办点、法律援助工作站、仲裁业务联系点、行政复议受理点、行政执法意见收集点、立法民意采集点,目前已面向群众(企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2万余次,开展法治宣传3.2万余场(次),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法为民“最后一公里”有效畅通,在全市已建成的50余个城市书房全部开设法治阅读区或“法治书架”,建设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为全省乃至全国长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供芜湖样板。赋能基层治理“防线”。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以司法所为“治理末梢”培养“法律明白人”1.32万人,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公平正义、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来,全市各司法所立足工作职能,累计摸排纠纷线索3万余条,直接参与各类调解10万余件,调解成功率超99%,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联合长江海事局、武汉海事法院设立长江(芜湖)海事多元解纷中心和船员权益保护中心,服务保障“借船出海”“向海而兴”。深入推进“解纷芜优”在线调解应用,以工作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为主线,实现帮教、调解工作各环节一体化运行。部署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 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专项活动,先后建立企业调解组织37个,聚焦涉企矛盾纠纷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涉企矛盾排查623次,成功调解涉企纠纷2266件,为企创建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守牢平安建设“底线”。打造社区矫正监管精准闭环新模式,依托数智赋能,在全省率先创新搭建芜湖市社区矫正AI虚拟指挥中心,全力推进“智慧矫正中心”建设,落实分期分级分类管理,推送精准信息预防发生脱漏管,相关经验在全省矫情分析会上作经验介绍。村居“两委”协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双新”工作在全市全面推开,重点强化安置帮教队伍、体制机制、帮教阵地、工作保障体系建设,全市共建成32个安置帮教基地,帮教率100%。建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档案动态调整机制,做到跟踪摸排全覆盖全过程。
规范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抓制度,源头规范。强化制度指引,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考评奖惩、重大事项报告和应急处置制度,制定请示汇报、政治业务学习、工作例会、档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所务公开。印发《司法所应知应会工作手册》,全面覆盖司法所各项工作职责,为司法所日常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严格按照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各项业务要求,实现“一案一卷、一人一档”目标。以“一所六站点”建设为基础,建立公证、仲裁、法律援助、立法、行政复议及行政执法等法律服务事项清单,建立健全转派、办理等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司法行政部门机关职能与基层司法所职能的“无缝对接”。抓品牌,亮点纷呈。探索打造数字化司法所,推行“7×24”服务模式,锚定“数字化应用场景”,建立常见法律法规问题库,开设法律文书、法律法规、赔偿计算、法治地图等专栏,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需求为导向,自投入运行以来,累计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查询672人次,申请办理事项167人次。围绕法治芜湖建设,以“树品牌、创特色、出亮点”为目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建成 “家声调解工作室”“徐明惠调解室”“老前辈调解室”等特色调解室,打造形成“和以解忧”“五心”“荷乡普法”等一批特色品牌。以提升调解工作水平为目标,编制印发芜湖市“三问”工作法、基层治理实践案例选编,用真实、生动案例提升基层依法调解水平。抓基础,固本强基。实施司法所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在全系统开展2024年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掀起“教、学、练、战、考”一体化实战实训,芜湖市代表队获得全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竞赛等3个项目的冠军。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加强”原则,加大老旧司法所业务用房改造,近三年来,通过新建、改建、置换等多种途径对司法所业务用房进行改扩建,所均面积达239.85平米。在湾沚区试点开展司法协理员制度,创新设置法治建设、刑罚执行、综合服务三个辅助岗位,基层法治工作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